top of page

做自己的職涯投資人


▲為了追求更好職涯發展,研究基本功不可少,但大方向的戰略格局亦不可缺。(示意圖/翻攝Pexels)

在我的投資本業外,我也常常擔任職涯顧問,原因無它,因為許多次我的決定都讓大家有種wow的感覺。不是因為我跑到了那家大公司,而是我常常做出”反大流”的決定。但這些決定都不是臨時起意,而是經過許多研究與思考之後的結果。


諮詢中最常被問的問題不外乎這些 “這個產業好不好” , “這家公司好不好”, “去東南亞或者是中國工作好不好”。有時侯不是我不回答,而是這些答案其實是因人而異,因為這包含了每個人的自身資源多寡與對工作的期待。此外,我認為這些答案應該是求職者自己要花許多時間去研究,跟在那些產業工作的朋友聊聊,甚至要看下公司的財務狀況等。如果像是問明牌般的只是想要個quick answer,其實得到的答案是很危險的。


職涯規劃的基本功 : 研究能力

在我到美國求學前,對於職涯發展這四個字一點概念都沒有。對於職業規劃就是從大流,就算是金融業,我也從來沒有去細細研究過產業鏈以及每個職位在幹嘛。就知道那幾間金控,MA,其他的一概不知。


然而,帶著這樣的態度到美國求職簡直是慘兮兮,這才發現每一次的求職要花大量的功夫去進行調研。舉例來說,光是投資銀行的業務就分的相當細,一旦走下去,要再跨到別的領域,是有相當的難度。更別說投資銀行間的調性/長處/著重的區域又有所不同,想當私人銀行家的,可能瑞士銀行(UBS)是首選,想做資產管理的可以去貝萊德(Blackrock)。想回亞州的,星展, 匯豐或者是中金可以考量下。更不用說亞州跟美國的招聘團隊對於候選人著重的方向又不一樣,所以求職資料與面試準備的方向更要不同。


這些都需要靠大量的研究來協助你做出抉擇,要花的功夫可能不亞於要決定投資哪支股票所花費的時間。


大多數人的誤區 : 聽信明牌


大家可能都有類似的經驗,找工作時總有叔叔阿姨親戚兄弟姊妹給你一堆建議,說甚麼這間公司很好,那間公司不錯,東南亞很落後很恐怖不要去。彷彿他們在那些產業已經闖蕩多年,是區域跟行業專家,所以聽我的準沒錯。


但在這之前,大家可以思考下,這些給你建議的人是真的在那些產業嗎? 給出意見的依據是甚麼? 如果你沒有思考過就照單全收,或者只是憑著新聞的資料就決定了你要工作的產業/公司,那跟去菜市場聽明牌好像沒什麼兩樣。


每次的職涯選擇花費的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都很大;功課做得越足,越可以降低前述的這些成本。


不要因為買不到A就去買B,有時候要懂得說No

這就跟你錢不夠買不了台積電而跑去買另外一隻股票,為了買股票而買股票。在職場上我自己也常常遇到這樣的挑戰 : 想去創投工作,但近期面試下來,給我的offer就只有公司的證券自營投資部門。但是這兩個職涯的發展是天壤之別阿,前者是一級市場,後者是二級市場;在這職位上培養的專業/對產業的理解,未來的發展等等是不太一樣的。這個抉擇對新鮮人的影響較小,但是如果對一個已經在某細分領域工作5年的金融人來說,就要好好思考。


有時候為了要吃飯,不得不與現實妥協。然而從HR跟獵頭的角度來看,打掉重練並不是一件加分的事情(創業例外),所以必須要細細地去思考你的每一個決定。老話一句,做好研究,下定離手。


 

後疫情時代商場千變萬化,過往的職涯發展思路/投資法則需要有更多維的思考。審慎地對待你的職涯發展一如決定你手上要投資的方向,研究基本功不可少,但大方向的戰略格局亦不可缺。

53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