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創始人,請C位出道!企業創始人需要打造IP
多數的初創企業開始接觸創投的時後,大多已經歷過最關鍵的生死期,有了可以販售的產品,有的甚至已經有小規模的收入;此時創投評估的是可發展性。但在近期優質項目難尋的情況下,近期有許多創投紛紛把觸角延伸到了孵化,從零開始。
孵化階段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團隊將公司的理念、產品轉化成號召力,進而轉換成品牌忠誠度以及營業額。在多數初創企業僅有少許的行銷預算之下,透過自媒體來打造創始人IP就成為了主要的解決方案之一。
創始人IP的本質就是透過創始人個人的影響力,帶動整個公司的品牌和產品,以降低獲取流量成本,降低與用戶交易過程中的信任成本。
一如小米發展初期,創始人雷軍表現出的就是他的穩重但又富有創新的形象,而這也恰恰好與小米要經營的形象是一致的,也徹底地煽動了認同產品理念的這群 ”米粉”。

即便如此,為什麼許多創始人仍不願打造個人品牌 ?
我們遇過很多創始人都認為做好產品才是最重要的,自己應該退居幕後,不能出風頭。但是認真想一想,任何一個在領域內做得很厲害的人,基本上都是有個人品牌的,除非你真的是高科技行業,在做高精密的產品。
但如果更深度地去分析,做科研的很多人也是有個人品牌的。你記得住研發導彈那成千上萬人的名字嗎?我們大多數人只記得錢學森。經濟學家也只知道那麼兩三個,半導體製造的王者台積電,大家也只知道張忠謀。甚至說起央視主持人,能不假思索說出十個人的名字,就非常不容易了。
所以嚴格來說,沒有哪個領域是不需要個人品牌的。很多人對個人品牌的看法過於膚淺,認為打造個人品牌是浮誇、出風頭、不務正業的事情,他們就是完全沒有搞清楚個人品牌的基本邏輯,或者過於關注事物的表面。
替自己創立一個與群眾溝通的渠道
IP需要有很強的內容去支撐,在孵化的過程中,我們發現相較於自由工作者或者是知識型工作者,創始人IP有一個天然優勢,就是他有足夠的內容可以去做。自己的創業經驗,如何管理團隊,職場上可能發生的一切事情,都有很廣泛而且很接地氣的話題。
創始人IP除了可以闡述公司的理念,建立公司的品牌形象,也可以透由直播影片發表的互動瞭解潛在客戶的需求、對於產品的建議與反饋。甚至可以對不實的報導指控進行反駁,一旦客戶在某一瞬間將自己的感覺與創始人的形象串連起來,質疑就會消失不見,這是塑造創始人IP的一個好處。

一如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奧迪事件。北大滿哥如果沒有苦心經營他那對於文學歷史的專業形象,並透過抖音去發表他的訴求,或許也就不會上熱搜,這件事情可能也就不了了之。

很多人都知道特斯拉這個品牌,但實際上,基本上特斯拉不做廣告。因為它的創始人埃隆·馬斯克的個人品牌就打造得非常棒,人們一想到他就會想到矽谷鋼鐵俠、就會想到世界首富、就會想到特斯拉,已經不需要再多的廣告去宣傳。在中國的各大車企,可能每年的廣告費就是幾十億甚至上百億,可以想像,特斯拉因為創始人的個人品牌影響力,省下了多少廣告費。
闡述事業的價值以吸引資本的關注
創業者如果不懂得和資本方跳舞,也就失去了整個舞臺。那麼資本看重什麼呢?除了團隊、商業模式這些不變的東西,資本在意的一直都是「商業前景」。創始人也只有不斷讓資本“看到”產品、用戶體驗、以及商業前景,資本方才會持續注資。
創業初期,創始人IP的能量幾乎大於企業品牌能量。當年的馬佳佳、雷軍、陳歐,都是利用自己的個人魅力,在初期為企業帶來了關注度。之後則聚焦在產品和用戶體驗上,獲得消費族群以及資本關注,藉以取得營收的增長以及可運用的資金。
公司消失了,但創始人IP不會
很多沒有個人品牌意識的創始人,要思考一下。如果有一天企業遇到危機,甚至倒閉,能不能有機會再站起來。在我看來,個人品牌對於創始人來說就是一份雙保險,總是會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。